当前位置: 首页 >> 硕士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区域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一)

2011年05月23日 18:31 管理员 点击:[]

2011年5月13号上午9点,“区域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一)”在田家炳书院504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王淋主持,区域经济学10级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讨论会。

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会上将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我国近两年公布的经济数据,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二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日本地震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同学们首先就第一个题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鞠市委同学首先发言。他认为目前的这种状况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据货币数量理论:M·V=P·Y,并不是大规模发行货币都导致通胀。通胀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量要大,二是传导机制要发挥作用。现在的通胀有三个解释,(1)随着经济的好转,政府放松了管制,导致通胀,(2)长期的负利率,导致投资增多,中央发行4万亿,大量货币发行,导致人们预期通胀,导致通胀严重。(3)政府反应迟钝,当有通胀苗头时再制止,通胀已如脱疆野马。

卢春兰同学发现2007年CPI长涨4.8%,2008年5.9%,今年是3.5%,本身没有太严重。所以,她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才导致的通胀加剧。鲜菜价格上涨引起人们恐惶,政府应该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恐慌。

刘少华同学认为应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解释目前的经济形势。首先,从货币供给的方面来说,他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会间接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存在弊端。其次,这会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需要资金的企业陷入困境,因而抑制投资需求。再次,PPI高于CPI说明成本在上升,由数据显示的是成本推动的。所以,存款准备金是一个剧烈的工具,目前提高准备金率会导致更高的企业成本,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汪宗跃同学也指出: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企业生存很艰难,民间利率是银行的四到五倍,利率上升导致企业生存空间小,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PPI,CPI增长率都很高,使得原材料成本增加。所以,认为有可能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王强同学阐述:调查显示,人们偏好储蓄,不愿消费,需求拉动不明显。存款准备金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市场上的流动性。另外,通胀原因应从其他方面来解释,80%的居民倾向于储蓄,并把存款用于养老,住房等,人们不愿意消费。

郭军同学对刘少华所述的成本推动的通胀观点和王强同学的数据提出了质疑。他从去年PPI和CPI的数据中发现:若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PPI和CPI的数据应有较强相关性,但从数据上却没有显示出来,两组数据的不一致,这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另外,从货币供应来说,四万亿的投资增加了货币的供应,因此,他认为是有需求拉动的成份,即有需求拉动,也有成本推动。国际上说的输入性的通胀,这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在起作用。另外,真正的需求还包括了企业投资、政府购买。若政府有钱也可增加购买,政府货币过多引起需求增多,即需求引起的通胀。

武庆同学认为这次通胀有三方面原因,(1)是政府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多大作用,(2)是投资需求强烈,由此引起的货币贷款持续增加,进而引起泡沫,不良贷款增加金融风险,导致一些后序的后果。(3)是CPI的3%预期影响,导致存在的通胀压力。另外房地产投资过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抑制不良贷款。

胡逸闻同学则对郭军同学的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首先要明确需求拉动的定义,需求拉动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商品价格一段时间的连续上涨。我国不存在供需失衡,不是需求拉动的。其次,M2增长率提高,外币大量流入,投机热钱通过深圳流入内地,存在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的长期顺差,大量外汇储备对央行压力很大,这属于货币现象的通胀。强调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应该分开来看。

方磊同学指出中美战略对话当前控制通胀的影响。1)对外贸易顺差,结汇是强制结汇制度,货币流动性过剩,长期存在压力,当前更加严重,从08年开始投入4万亿银行放贷,10年货币供应过剩,这时候国家才开始控制通胀。2)输入性通胀,美联储大量发行货币,转移国家经济危机,在其他国家落实美元,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升高,中国原材料如石油等成本上升,

张艳同学认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由于存在外部时滞,所以,目前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上涨。因此,建议政府双管齐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

郭宇同学认为这是一种货币现象导致的通货膨胀。美国两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美元的国际货币性质使得其通货膨胀的压力转移到其他国家。我国的四万亿的投资使通胀更加明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控制流动性。此外,郭宇同学不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CPI慢于PPI一方面是存在时滞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存货的作用,因此,不同意供不应求,更倾向于供大于求,以加工制造业方面更加明显。

琚晓星同学认为存在产能过剩,间接融资比重较大,提高利率可增加存款,防止资产泡沫,但也加大企业负担。之前的四万亿投资,以及现在的经济放慢与稳健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起了一定作用。市场上还存在一种套息的货币现象,导致热钱流入。

综上所述,同学们对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了激烈地争论,由于时间和资料等条件的限制,同学们虽未能就全部问题达成一致。但对以下主要观点已经讨论得十分清晰:

1、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一种由货币现象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货币现象主要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因四万亿投资引起的货币供给量M2大幅持续的增加;二是由外国造成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2、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调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控制流动性,提高存贷款利率,减轻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会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也抑制了一部分投资需求。

3、PPI和CPI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由于PPI和CPI都在高位徘徊,货币供给量M2也居高不下,这增强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使得通货膨胀得以持续增长。

针对这三个方面,我们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1、一方面,政府应当进一步控制货币供给量M2,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市场中过多的流动性,防止或减缓热钱的流入。

2、政府目前的调节手段过于单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配合使用。另外,再加上一些产业政策引导部分资金的流向,宏观调控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3、除了运用经济政策等措施以外,还要采用一些非经济手段。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媒体监督,实时报道原材料、生活用品、必需品的价格变动情况,促进信息对称,增强民众信心,降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对于日本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同学们主要从国际贸易、产业转移、灾后重建以及汇率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东童童同学首先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1、日本作为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是中国贸易逆差部分的来源。从出口方面来讲,短期内对我国影响不大,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纺织等低端产品,日本会增加需求;长期来说,日本进行灾后重建,建设实用品需求量大,我国起的作用很小,对我国影响不大。从进口方面来讲,日本停电使得汽车等产能下降,短期内会影响我国进口,但是长期,日本恢复生产,对我国影响不会太大。

2、关于制造业产业链方面,日本是制造大国,出口产品主要是机电类占36.6%运输业点22.9%电子科技类,如芯片超过70% 以及50%以上的半导体原材料。日本重灾区是东北部海域,该地区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重要产业,这可能会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暂时缺失一环。同时,这也会增加我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从而加速我国在这方面转型升级,使日本把高端技术产业向外转移。

3、对华投资方面,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本,日本海外投资会大量撤资,日本居对华投资的第四位,短期内会对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但在长期不会影响中国,日本产业向外转移,中国从中受益部分可抵消短期的影响。

4、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从96年开始就实行了零利率,所以会大量增发货币,增加了货币的流动风险,可能带来流动过剩的风险,也可能造成全球通胀。日元升值,日本作为美国的第三大债务持有国,使美元价格下降,从而也造成我国对美元债券的价值下降。

5、核危机使日本加大其他能源的进口,从而造成了这些能源的价格上升,对我国进口也有影响。

汪宗跃同学指出:关于中日关系,抛开民族情绪,短期内,日本对我国出口会下降,我国对日出口轻工业产品会增加;中期会影响我国的生产产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由于中国在中日贸易中处于从属地位下降,依托自身技术的产业生存因难。所以,日本的高新科技不一定对华转移。从东南亚和世界的经济形势来看,日本产业不会转向中国。因此,我国应加大同俄美等国的合作。此外,汪宗跃同学还在随后的讨论中补充道:日本高端技不太会向我国转移,一些低端的产业我国不需要,一些中端产业也不会对我国转移,更可能转向欧洲和东南亚。

张勇进同学赞成汪宗跃的观点,认为日本不会转移核心技术。我国与日本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但是政治上去貌合神离,民族关系决定日本不会向我国转移核心技术。虽然日本衰退10年,中国对其有重要作用,但是日本不会依靠中国。日本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与美国关系密切,另一个就是其技术水平。日美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密,其核心技术转向如台湾、韩国、印度和菲律宾,他们也具有劳动成本优势。但是日本也可能迫于压力,向中国转移一些边缘化技术。

张晨阳同学率先提出产业转移的问题。首先从短期来看,日本进行灾后重建,中国的机遇增多,日本重建成本增加,电力供应不足,产业向外转移。但是转移的也都是中低端产业,并且日本有可能把一些产业向印度、印尼等转移,这些国家更吸引他们的眼球。我国中西部成本低也可能成为日本的一个目标,可拉动我国中西部的发展。其次,日本会有一定资金的回流,这受限于其领土范围较小,重建成本上升,电力受损等影响。最后,日本会进行产业转移,核心技术保留在国内,中低端产业向外转移。

卢春兰同学十分关注民生方面的问题。日本这次地震对我国也是一场机遇,首先国防缓解,我国得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日本政府可能撤资,资金回流,不太可能短期内向外投资,沿海地区失业问题可能增加,因此我国应更加注重失业问题。还有就是汽车价格可能上升以及相关行业的通胀。

胡逸闻同学则提出日本不适合撤资,日本经济长期不振,日元汇率走向复杂,外汇储蓄比较多,没有必要把外资撤回国内。由于电力系统受到在的打击,日本国内生产困难,会大量运用外汇收入。日本灾后危机处理和重建,日元与美元直接持钩,在经济发展上会造成GDP增加的假象。但是日本经济依旧低迷。

郭军同学赞同胡逸闻同学的看法,认为日本不可能撤资,已投资的不会撤资,但也不会做新的投资。

姜阳同学则注重外贸方面,认为在宏观上不应对日本有幻想,日本地震不会对中高产业有解冻,中国只能在中低端产业短时间内抢占日本的市场。不应该怀疑日本的生产能力,长期日本会恢复生产,我国当前的侧重点是转向与日本关系密切的欧美。

郭宇同学赞成汪宗跃同学的观点,认为一山难容二虎,日本不会对我国转移高技术。日本经济低迷,内需不足,出口下降。长期来看,日元会升值,中国对日出口不可能上升。另外同意日本短期内不会撤资。

瞿鹏飞同学认为日本市场是一个企业主导的市场,可能进行技术转移,短期内,日本大宗商品需求会上涨,对中国PPI回落有贡献。灾后重建,原材料需求增加,会推动了PPI的上升。另外,我国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短期内对我国不会有大的影响,长期看影响也有限。

鞠市委同学指出:根据产业转移规律,一些高端产业我国可能消化不了,所以这些产业的专业比较困难。另外,产业转移一方面要考虑市场效益,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空间区位优势和地缘政治的因素。日本也会积极进行产业转移,而在中国投资是有利可图的,所以,日企在利益的趋动下会抢占中国市场。

蓝梦柔同学认为日本汇率存在上升的因素。日本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可能会增发债券。日元升值,汇率下降,出口会下降;日元贬值,出口会增加,但是在长期,日本灾后重建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机械设备,所以更倾向于升值。

刘少华:日本汇率的上升与下降与经济实力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汇率只是一个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有国内需求的影响,也有国外需求的影响。日元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的关系、国外资产对国内资产的影响,这都会在长期影响波动。

琚晓星同学指出:日本地震多发,产业转移会选择重建成本较低,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日本遭受地震之后,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不大,日本经济在10年有3.9%的增长率,上季度萎缩了0.3%。但日本凭借财团的主导力量,灾后重建速度非常快,并且本土将继续保留核心产业。

最后,09级区域经济研究生徐科对此次会议做了初步总结,并对讨论中出现的一些争议进行了评析。通过此次讨论会,同学们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会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下顺利结束。

上一条: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研究生学习?科研?人生座谈会 下一条:我院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大会顺利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