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区域经济学 >> 正文

中心研究人员孙畅副教授在重庆日报发表理论文章《着力从三个方面促进“科产城”融合发展》

2022年04月28日 16:12  点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庆两会上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列入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坚持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月22日,重庆日报联合西部(重庆)科学城举行了“重庆日报西部(重庆)科学城基层理论调研基地授牌仪式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科产城融合发展座谈会”。同时,宣布在曾家镇建立第一个以“科产城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理论调研基地。来自市委党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会,探寻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科产城融合发展的“密码”,以期对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着力从三个方面促进“科产城”融合发展

孙畅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科学”与“城市”的融合体,是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的未来之城。“科产城”融合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坚持以“功能融合”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培育”为途径,以“城市发展”为保障,推动科技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构建“科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引领性”。西部(重庆)科学城依托高能级创新载体,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理念,初步构建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一体联动的“科产城”融合创新生态。聚焦创新源头引进,依托人才资源和高能级创新载体,集聚高端人才、原创技术,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创新成果转化,通过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种质创制中心等科研机构助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聚焦创新生态优化,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动局面,打造城市创新活力区。

加强产业培育,增强高新产业支撑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强产业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低碳、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全力培育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级、标杆型产业集群。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先进数据中心、种质创制中心等科创平台,大力发展培育前沿产业、高端产业,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按照“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新经济企业梯队,建立发现、遴选、动态培育机制。

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显示度。按照“功能提升,生态叠加”的思路,西部(重庆)科学城以“智慧+”“人文+”“绿色+”进一步赋能城市建设,以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套,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智慧+”赋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重要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5G、大数据平台、智能停车场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一批智慧社区、未来社区、产业社区,全面提升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形象品质。“人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凝练出“龙台家、龙台+”理念内涵,将“家”文化融入城市和社区建设,推进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人文魅力。“绿色+”打造高标准生态宜居环境,通过智慧建造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强化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建设城市公园、微绿地、口袋公园等,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生态绿化系统,打造“科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型城市社区。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上一条:​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22)》征集优秀学术成果的通知 下一条:中心研究人员孙畅副教授参加重庆日报西部(重庆)科学城基层理论调研基地授牌仪式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科”“产”“城”融合发展座谈会

关闭